藻類控制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操作

繼上篇"水池維護及藻類控"原則性的說明魚池的設計、維護及藻類控制的注意事項後,本篇來實例解釋各種防治方式的利弊,以及推薦的搭配方法,先寫在前頭,在有生物的環境下進行藻類控制,是相當費心費力的,沒有一勞永逸的簡單解決方式,且是長期抗戰,還不可能完全除盡而不傷魚蝦,要做到何種程度、能接受何種風險,這就要飼主自行評估了

另外,關於藻類的種類繁多,本文並不著重討論各種藻類的學名等生物學上的特徵,僅以生長型態區分為漂浮性(綠水)、固著性(青苔)以及絲狀藻這三類,儘量說明實際處理上的操作方式,由於這三種類的處理方式各有不同,且有可能接續產生,一個典型的案例,業者的魚池原本是綠水狀態,靠著固定換水勉強還能看得到魚,自從裝上UV燈之後,綠水問題獲得根本上的解決,雖然水變清澈,但由於光線能照射到池底,緊接而來的是更為惱人的絲狀藻在底部叢生,此時只能依靠定期使用除藻劑或再加上物理移除的方式來處理,在管理成本上反而增加了,變得有點騎虎難下的情況,雖然我們在作業之前都會先解釋清楚能達到的目標及可能的結果,但或許跟一些業主的想法有出入,大家所看到的乾淨漂亮魚池,要不是剛剛設立、或所在地區水溫較低,不然就是有源源不絕的活水,抑或投入大量資源去維護,再加上台灣缺乏造池專業且普遍喜歡淺池,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又沒好好照顧,無怪乎魚池到最後往往變成嫌惡設施而廢棄,著實可惜

看到這裡,若是還有心力願意與藻類抗戰,那友浚也不藏私,分享我們的處理經驗,不過以下的經驗分享都是建立在"具有足夠過濾的水池環境"此一前提,若環境不好,則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枉然,更甚者還可能造成倒池的窘境


物理方法:物理處理是最直觀,最容易立即見效的做法

1. 紫外線殺菌燈(UV燈):對付綠水(由懸浮性藻類造成的水體混濁)最經濟有效的做法,只要正確設置足夠功率的UV燈,最快三天,最遲兩周,就能明顯改善綠水現象,回到清澈見底的水質,但有利就有弊,UV燈只對漂浮的藻類等微生物有殺滅的效果,對於無法隨水流流經UV而被照射到的固著型藻類或寄生在魚體上的病原就沒有效果了,此外,UV的照射也會伴隨自由基的產生,其對生物具有刺激性,過量的話甚至會損害體表及鰓,因此在選擇UV燈時並不是功率越大越好,最好選擇剛好適用的功率即可,另一個常被忽略的部分是穩壓變壓器,UV燈與其他的燈管不同,並不是有亮就有效,他需要足夠的能量去激發出特定的有效波長,若電流不足或不穩,則無效的波長不僅不能達到殺藻殺菌的作用,還會產生大量自由基,此外,UV燈也不宜頻繁開關,過度切換會縮短燈管壽命並影響波長穩定性,建議每日以固定時段連續照射為原則,並定期更換燈管以確保穩定效果

從最小9W到最大1500W UV燈,皆可洽詢

2. 物理移除:最簡單但最累人的藻類控制方法,只要有個網子就能操作,最好是每天都能巡視魚池,一發現有藻類就趕緊撈除,進階的做法還有使用高壓水柱及水中吸塵器,不過對於無法承受風險的案例來說(例如賽級錦鯉),物理移除方法是唯一解,且在進行清潔時,需先將錦鯉先移到暫養池,排空池水後再進行刷洗等工序,物理移除方式由於效率較低,因此常與其他防治方式搭配使用,例如先使用除藻劑處理絲狀藻,待其死亡脫落固著物之後,再逕行移除

3. 流水及乾溼操作:簡單來說就是靠不斷換水,如果有清涼的山泉水能源源不絕的流動更換效果更好,因為大多數藻類(尤其是絲狀藻)好發於水淺、高溫、緩水流、營養鹽高的環境,藉由活水能有效抑制其生長,這也是一些溫帶地區或山上的水池及養殖場,縱使飼養密度高也能維持良好水質的主因,另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將水完全排乾並保持乾燥一陣子,讓藻類無以為繼


4. 遮擋光線:藻類只要有光就能進行光合作用並迅速繁殖。相對地,透過減少可利用的光線,也可限制其生長。常見作法包括:改為室內飼養、使用遮光網或帆布覆蓋、種植具有遮陰效果的水岸植物或挺水、漂浮性水生植物、設置人工浮島,或利用浮球覆蓋水面減少入射光。此外,也可透過專用水體染色劑進行染色處理(務必確認其對水生生物安全且不殘留色素),使池水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長的光,從而有效降低藻類光照可用率,是目前在觀賞水池與景觀水域中常見的非侵入式控藻手段。

不過需注意,即便綠藻的生長受到壓制,褐藻等適應低光環境的藻類仍可能繁殖。此外,遮光亦會抑制其他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長,易造成生態系失衡,因此在採用此策略時,應整體考量池體用途與生物配置,避免顧此失彼。

漂浮性水生生物(例如布袋蓮)遮陰到的地方藻類無法生長

5. 打氣、過濾、水流及水溫的控制:其他的物理控制方式還包括,打氣增加溶氧以促進磷轉化為磷酸鹽進而沉澱,設立足夠的過濾系統尤其是物理沉澱及阻隔、池子整體的無死角水流、降低池水溫度(最常使用的做法是引流山泉水)等...;水流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抑制藻類附著,唯有維持足夠的流速,才能有效防止藻類在池壁與底部生長。理想的作法是將水流與過濾系統整合,形成無死角的水體循環結構,不僅有助於雜質的集中與過濾,更能營造接近原生環境的棲地條件,對溪流型魚種而言尤為有利。然而,對於偏好靜水環境的魚類(如錦鯉)而言,則需更謹慎調整流速與循環方式,以免造成魚隻緊迫或活動異常。此時,可考慮採用深池設計結合打氣曝氣的方式,提供充足溶氧的同時,維持相對穩定的水流環境。

由圖可知,水流充足的地方(瀑布下方)藻類較不易生長

化學方法:化學法式利用化學藥劑或鹽,阻滯或殺死藻類的做法,部分藥劑毒性強,需謹慎使用

1. 鹽:淡水藻類的生長會被鹽分稍微抑制,但是不論淡海水都有藻類生長,水產養殖上會刻意培養藻類以取代過濾器的使用,其調整藻濃度的方法之一便是控制水中鹽度,因此在水中加入千分之1~千分之3的鹽,多少有些抑制效果,不過此方法比較適用在純飼養鯉科魚的魚池,也不建議用在有水草的環境中,還有不要對此法有太大的期待

2. 磷酸鹽吸附劑:藻類的過度生長往往與水中磷酸鹽濃度偏高有關,因此透過具有高磷親和力的多價陽離子來吸附並移除磷酸鹽,是一種間接抑制藻類生長的有效方式。常見材料包括鐵與鈣,例如在海水缸中使用鐵釘來釋放鐵離子,即是一種傳統應用。然而,實際經驗顯示,這類方法若單獨使用,效果常有限。近年來更有效的做法是使用特殊設計的磷吸附濾材,可在中性至微鹼性水域中與磷酸根離子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鐵沉澱,有效將磷封存並移除。這類濾材常應用於觀賞魚池與天然水體的營養鹽控制中,效果穩定且更具可控性。儘管如此,為達到理想控藻效果,建議仍應將磷吸附劑與其他不相衝突的防藻策略(如遮光、水流設計、生物過濾等)搭配使用,才能發揮綜效,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理成果。

3. 含銅除藻劑:藻類由於是具有細胞壁的真核生物,表面還有藻膠保護,因此殺滅困難,市面上使用的除藻劑多為"滅生劑",即具有能力消滅一切生物,因此需要仔細斟酌用量,以免傷害到魚蝦等非目標生物,常見的方法有:氯(穩定性二氧化氯、次氯酸鈣等)、BKC(四級銨鹽)、銅(化合銅、螯合銅等)、強氧化劑(作用時間短,常做為接觸型使用)等...,這其中根據我們的經驗,當屬銅劑最為有效且效果持久;氯劑作用迅速且便宜,毒性較弱可作為平時抑制藻類使用;BKC屬於界面活性劑,與強氧化劑皆適合用來洗刷走道上的青苔;而關於最有效的銅劑,由於具有毒性,且會在魚體內累積,過量的銅會對魚的生理造成許多不良影響,包括緊迫、免疫力降低、損害鰓、肝臟、神經系統、嗅覺等功能、影響鰓的氣體交換效率,甚至造成窒息而死,銅的毒性對於低等生物更為明顯,不過,健康的魚雖會經由鰓及腸胃道將銅攝入體內,但也會經由血液將銅運輸至肝、腎、肌肉等組織儲存,或經由肝、腎進行代謝,最後由肝臟解毒後藉皮膚、鰓、腎臟等排出體外(Grosell and Wood, 2002),因此只要正常合理的使用,並加強肝臟的修復功能,就能將傷害降至最低;而銅用以除藻的作用機制,也在這幾年的研究中越趨完備,銅對藻類的影響主要是在光合作用上,除了能將葉綠素中的鎂置換成銅,影響光合作用機制外,亦能改變色素的脂肪酸組成,更進一步降低光合作用效率,從而達到影響藻類生長的目的。使用銅劑除藻,需間隔三周以上才能再次使用,並建議在飼料中補充具保肝效果的維生素,或是搭配"磷酸鹽化除菌"使用,在藻況嚴重時先使用一次除藻劑,兩週後就改用化除菌來維持,若狀況又變糟,則才再次使用除藻劑,儘量降低重金屬可能的危害

銅對藻類的影響研究不斷有新發現

銅劑雖具有優異的藻類與寄生蟲抑制效果,但其使用方式需格外謹慎,特別是在魚隻密度高或有大型錦鯉的池體中。即使是具備多年經驗的飼養專家或賽級錦鯉玩家,若操作不當,仍可能發生意外情況。由於長期飼養的大型錦鯉通常與人互動密切,對餵食反應敏感,一旦在加藥過程中察覺水面有異動,往往會本能性靠近並搶食。若銅劑未經預溶與充分分散,或未以緩慢滴流方式從出水口均勻投加,而是直接潑灑入水中,極可能造成魚隻在搶食的瞬間吸入高濃度藥劑,進而導致鰓部灼傷或中毒反應,此風險對於體型較大的魚隻尤其明顯。基於上述考量,為確保魚體安全並避免爭議,本公司之銅劑產品僅提供經專業訓練之人員或具實務經驗、能正確使用的顧問級客戶使用。不熟悉操作方式者,建議選擇其他風險較低的控藻方案,或諮詢專業後再行使用。

4. 含氯除藻劑:使用氯來做為水體殺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不論是自來水或是游泳池,甚至在部分水產養殖場域中,都可見其蹤跡。氯的殺菌效果強且作用迅速,能有效破壞細菌、藻類與部分病毒的細胞結構,是許多緊急處理或日常預防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藥劑,且氯的代謝性較高,不易在魚體組織中殘留,在適當濃度與頻率下可長期使用。然而,氯的活性極強,一旦濃度控制不當,亦可能對魚隻的鰓部、黏膜與水體中有益微生物造成傷害,因此在實際操作中,應遵守以下幾點原則:1. 正確計算使用劑量,避免超量造成急性毒性。2. 藥劑須充分預溶與均勻分散,不得直接倒入魚群密集處或任意潑灑,建議透過滴流或從出水口慢速投加,以降低局部濃度過高所引發的鰓部損傷風險。3. 在魚體壓力高、水質惡化或魚隻活力低下時,避免使用高劑量氯製劑,以免雪上加霜。整體而言,含氯除藻劑在魚池管理中仍屬成本低、反應快、效果明確的選項之一,但需搭配妥善的投藥流程與後續水質監測(餘氯測試劑),方能達到安全且有效的控藻目的。

5. 強氧化劑除藻劑:另外還有一種專門針對青苔及絲狀藻的強氧化劑除藻劑,利用瞬間爆發的氧化壓力來殺死藻類,使用時需直接將細顆粒撒在藻類上,僅對接觸到的部份有效,但對於其他水生動物而言,由於它們會移動避開,所以影響甚微(不過若不小心灑到蝦子身上會造成脫殼現象),在水中分解後即轉化為氧氣溢散,作用時間僅半小時,是一種反應快速且不殘留,相對安全的除藻方式,死亡的藻類會浮上水面,就算不浮起來,也會因其受損而更容易用物理方式撈除、刮除或吸除,此速效型除藻劑也是我們在做現場維護時常用的方法

使用時會產生大量泡泡,約莫30分至1小時即會溢散消失

生物防治:包括生物過濾、水生植物、食藻生物及細菌,不傷生物但單獨使用效果不佳

1. 食藻生物:大家最喜歡用的除藻方法,在水族箱或許有用,但在戶外水池效果不大,尤其放黑殼蝦、食藻螺這類,不僅效果有限還會因糞便變多讓藻類長得更好,平時也會躲在絲藻中,增加移除的麻煩,另外俗稱垃圾魚的琵琶鼠(或是其他底棲異形)也不怎麼建議,因為他們不以藻類為主食,唯一可行的大概只剩草魚,成年草魚在缺乏食物時會主動攝食絲藻,但草魚在未長大前(體長30公分以內)也是偏肉食性的,只有大隻的草魚才有防治功能,而要養體型這麼大的魚除了池子本身要大以外,水深也要夠深才行

與絲狀藻共存共榮的黑殼蝦群

2.水生植物:水生植物在魚池管理中具多重功能,其中與藻類相關的主要作用有二:一是與藻類競爭營養鹽(如硝酸鹽與磷酸鹽),二是遮蔽光線、抑制藻類光合作用。然而,由於藻類結構簡單、代謝效率高,在營養鹽吸收上往往優於高等植物,因此實際運作中遮光效果反而是主要控藻機制。這也表示,若要發揮顯著效果,種植密度與覆蓋範圍需達到一定規模。理想情況下,應選擇生長快速、遮蔭面積大、適應力強的種類,並在池體表面全面性佈置,以最大化光線遮蔽與水質穩定的功效。在實際操作上,也需注意植物引入所伴隨的生物風險。入池前應徹底清洗與檢查根部與葉面,以避免福壽螺、蜷蝸、或其他外來生物隨附入侵。若不幸遭遇福壽螺入侵,建議採用誘餌型緩釋藥劑進行定點誘捕,比起全面藥殺更具選擇性與持久性,也較不會影響其他水體生物。

種植水生植物必須儘量全面性的覆蓋,競爭藻類的生存空間及養分

3. 生物過濾:有養過魚的人都知道,過濾系統的重要性,但很多水池常常忽略這點,好的過濾器雖然不能直接除藻,但卻是以上立論的基礎,因為若是水中營養鹽太高,藻類的生長太過強勢,恐怕各種方法的效果都會受限,除非是活水養殖法,否則會強烈建議先把過濾系統給處理好,再來進一步解決藻類的問題,先治本才能治標

4. 磷酸鹽化除菌:自然界中有一群細菌對磷有特別的偏好,它們比一般細菌更會利用磷,稱之為溶磷菌,雖然其多半應用在農業上為磷肥增效,但友浚發現有些種類具有抑制藻類的潛力,除了能跟藻類搶奪關鍵的磷元素之外,還能外泌多種酵素(尤其是cellulase),在附著物表面競爭藻類的生長,直接及間接的抑制藻類的爆發,不僅在魚池中可用,水族箱中也有發現相同的效果,且不傷水中生物,只是效力無法相比化學除藻劑,但若是與其高低搭配,不妨是個藻類控制的最佳解方

5. 大麥稈:大麥桿(Barley straw)及其萃取物在歐洲與北美地區長期被應用於池塘、湖泊與觀賞水體的藻類抑制管理。其主要機制並非直接釋放殺藻成分,而是透過在水中緩慢分解時產生一系列次級代謝物,其中包括酚類、氧化物與類似過氧化氫的氧化性中間產物,進而干擾藻類的細胞分裂與光合作用過程。此過程具有選擇性,對藍綠藻、綠藻效果顯著,但相對對高等植物與魚類則較為安全。實務上,大麥桿的應用具有成本低、幾乎無毒性、生物相容性高等優勢,尤其適合於不便頻繁投藥或希望維持自然風貌的景觀水域,但其效果也不能太期待,主要是以預防為主,需搭配其他抑制方式使用,始能見到較為明顯的效果


藻類問題的成因複雜,可能涉及光照、水流、營養鹽累積、生物相失衡等多重因素。前述各種除藻方法各有其適用條件與限制,並非單一方法能適用所有魚池或環境。因此,唯有針對池體設計、魚隻品種、水質條件與管理目標進行全面評估,選擇最合適的組合策略,才能達到長效且穩定的控藻效果。如您在藻類管理上仍有困惑,或希望建立一套客製化的水體維護方案,友浚團隊可提供專業建議與顧問服務,協助您在確保魚體安全與景觀品質的前提下,有效解決藻類問題。歡迎與我們聯繫洽詢。

首頁

會員

0

購物車

聯絡我們